地球的构造板块
人们普遍认为,地球的岩石圈(或外壳)是由移动的岩石板组成的,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构造板块(Tectonic Plates)。
这些板块每年只移动几英寸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微小的运动会累积起来,并导致一些地球上最著名的现象。今天,地球看起来与数百万年前大不相同。
这张由 Giulia De Amicis 绘制的图表简要解释了板块构造理论,并显示了七大板块的地图。
板块构造理论
20 世纪初,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·韦格纳(Alfred Wegener)发表了一篇关于他的理论的论文,称为大陆漂移(Continental Drift)- 这是一种假设地球的大陆在地球上移动,有时甚至相互碰撞。
根据韦格纳的理论,地球的大陆曾经连接成一个巨大的大陆,他称之为盘古大陆(Pangaea)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盘古大陆分裂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大陆。
韦格纳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,所以当时他的理论遭到了同行的严厉批评。但多年来,技术进步使科学家能够更仔细地研究地球,地质学家开始以韦格纳的理论为基础。
海底扩张(Seafloor Spreading)等发现有助于解释大陆运动背后的原因,最终,韦格纳最初的大陆漂移理论演变为板块构造理论。现在,地壳在我们脚下缓慢移动的想法已被广泛接受。
七大板块
有七个主要板块和几十个小板块构成了地球的外壳。七大分别是:
● 北美板块(North American plate)
● 欧亚板块(Eurasian plate)
● 太平洋板块(Pacific plate)
● 南美板块(South American plate)
● 非洲板块(African plate)
● 印澳板块(Indo-Australian plate)
● 南极板块(Antarctic plate)
这些板块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板块边界(Plate Boundaries),它们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球表面发生一些疯狂的事情。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:
1)发散边界(Divergent boundary)
发散边界是当两个板块彼此远离时,会在岩石圈中产生裂缝。
一个著名的发散边界是大西洋中脊(Mid-Atlantic Ridge),它从北冰洋(Arctic Ocean)一直延伸到非洲南部大约 10,000 英里。
2)会聚边界(Convergent boundary)
会聚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的边界。
如果碰撞发生在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之间,密度较大的大洋地壳就会滑到另一个板块的下方,这就是一个被称为俯冲的过程。
当两个大陆地壳碰撞时,岩石在边界处折叠和抬升,形成喜马拉雅山脉(Himalayas,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遇的地方)这样的山脉。
3)变换边界(Transform Boundary)
当两个板块相互平行移动时,它们的交汇点称为变换边界。
摩擦产生张力。最终,需要释放这种紧张,这可能会导致地震。圣安地列斯断层(San Andreas Fault)是著名的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主要转换边界 – 它引发了臭名昭著的 1906 年旧金山地震。
原创文章,作者:66218535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zixunmao.com.cn/baike/1917.html